听书阁

字:
关灯 护眼
听书阁 > 怒海覆清1852 > 第七九三章 治河之策(1/3)

第七九三章 治河之策(1/3)

    县、乡、大队,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基层三级管理架构。

    在满清治下,县官便是最基层的官员。

    再往下也有里长、保长这些基层管理人员。

    但是县里面对这些里长并不实行直接管理。

    里长、保长通常都是由当地的士绅大户兼任。这些人承包了地方上的税收。

    大户掌握了收税的权力,天然会将这些税从自己的头上转嫁给百姓,这就是导致一个结果,那就是增加了百姓的负担。

    然后这些人再通过向无地的百姓发放高利贷,以达到兼并他们土地的目的,最终让这些自耕农破产。

    而华族的制度弥补了一些漏洞。

    乡镇公所的官员也是华族的正式官员。他们对各个生产大队有直接的管理权力。

    他们通过委任生产队长,将这种权力延伸下去。

    另外华族恢复实物税收,农民只要等收获之后,从收获的粮食中取出一定的比例上交到镇公所的粮仓中便可以了。

    华族官府在每个乡镇公所建立粮仓,管理税粮和地方上的救灾粮食。

    这也让农村地区增强了抗灾害的能力。

    曾国藩还发现了一点。那就是华族的正式官员资格放低了下限。

    通俗来说就是扩大了编制的范围。

    乡镇公所的官员成为了最低级别的官员,要是在满清时期,这些位置顶多是由普通的吏员担任。

    而吏员是没有什么上升空间的。

    华族的官僚体系给了这些人上升的空间。因此同样的人,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没有任何的改变。

    但是这些人做事效率和行为作风却有了极大的改善。

    在任何时代,中下层的人失去上升空间都会产生灾难后果。

    黄巢、洪秀全都是落第的秀才。他们肯定是有真才实学的,要是能够通过正常渠道成为国家的精英阶层。

    那么黄巢可能会帮没落的大唐解决掉藩镇割据的问题。洪秀全也许会帮满清开启洋务运动。

    正是因为这些人无法走上正常上升的渠道,他们才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,那就是打破既有的权力体系。

    在俘虏营,曾国藩在理论上认识了华族。在老家的这段时间,他又从实践方面,深入了解了华族的基层管理模式。

    通过直接管理,让普通百姓免遭过多的不必要的盘剥。资源能够更多的集中到国家的手中。

    以前的百姓受到的剥削非常重,但是最后真正到国家手中的才有多少呢?

    历朝历代都存在这样的问题。想想当年的大明,偌大的国家,一个富裕到南方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国家,一年的货币税收仅仅是几百万两白银。

    还不如一个海商一年的流水。

    就在曾国藩在家中闲来无事研究华族基层管理架构的时候。

    上面来人了。

    来的人是他的曾经的幕僚李元度。

    李元度三十几岁,仪表堂堂,做人正派,喜欢研究学问,身上有很浓的书卷气。

    他与汪士铎不同。在政治上,李元度主张轻徭薄赋,治理贪腐,与民生息。

    他认为只要百姓生活安定富裕了,国家自然会强大,也不会再出现匪乱。

    他认为混乱的源泉在于官府的压迫与剥削。

    而汪士铎则认为百姓是混乱之源,只要减少人口便可以让国家恢复安定。

    汪士铎这样的人,华族也不敢用,因此在俘虏曾国藩之后就将其给放了。

    这些人也就只会动动嘴皮子,还没有到犯罪的程度。

    更何况,学术上有一些这样极端特别的声音,也不一定是件坏事情。

    李元度则进入了华族的政府部门。他本就是湖南人。不过被安排到湘西沅州府做行政公署的副总长。

    这次他是接受湖南行政总署的临时指派来陪同曾国藩北上。

    曾国藩实在想不到,自己这个时候被叫进京干什么。

    他知道华族占领了京城,也早就预想到了这一天。

    至于胡林翼,他早就已经是华族的人,也一直在等着去见董良。

    左季高就不止一次让他赶紧去找元首拜码头。

    几人一到京城就被安排进了原本的鸿胪寺。

    这相当于满清的国宾馆了。现在是华族的北平招待所。

    到了北平招待所,几人才见到对方。

    李鸿章本来就在京城,曾国藩是他的老师。

    当年李鸿章科举不利,他的父亲将其推荐给自己的好友曾国藩。

    李鸿章便跟随在曾国藩的身边学习,还曾经在湘军做了一段时间的幕僚。

    李鸿章一看面前的全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
热门推荐
叶凡唐若雪 总裁,宠妻请节制 压寨先生 不一样的日本战国 拯救关山小队,她是认真的 大国实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