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书阁

字:
关灯 护眼
听书阁 > 东北出马笔记 > 第902章 三山滴血(1/2)

第902章 三山滴血(1/2)

    呃呃呃……

    我睁大眼睛,迟疑了一下问马叔:“这玩意还带选的吗,正一还是全真?”

    马叔说:“对啊,两个派不一样,你挑吧。”

    我擦了一把脑门子上的汗:“这……这整的也太随意了吧,好歹是两大道教教派,咋让你说的像买菜一样,还随便挑啊。”

    马叔哈哈大笑:“废话,别人要想入道其实很难的,但是你要入的话,这不是有我嘛?那还有什么难度?”

    这倒也是,马叔说的一点毛病都没有。

    他老人家就是龙虎山天师府出来的,三山滴血啊。

    然后全真那边,有紫虚道长,还有任老爷子,还有那几个一起救土龙的道友。

    我要是想入道,真的是一句话的事。

    刚才提到了三山滴血,可能有些人不知道啥意思,其实这个又称三山滴血字辈,就是道教正一派弟子取道名的依据。

    且容我简单讲一讲这个三山滴血。

    道教历史久远,流派众多,如今有全真和正一两派,每派中又各自有很多分支。

    每每提到正一派,我们常会说起三山滴血。

    滴血在古代常为认亲或结盟之意,仅从字面简单理解,三山滴血似乎就是三个道教山头在一起歃血为盟,很有点武侠江湖的味道。

    大体说来,这样通俗理解也可。

    所谓正一者,正者不邪,一者不杂,正一之心则万法归一,故曰正一。

    广义上的道教正一派是区别于道教全真派而言,包括上清、灵宝、清微、神霄、天心等等以符箓斋醮为主要修行方式的道教宗派。

    相传,“三山滴血”最初为南宋时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传萨守坚祖师的法脉传承,萨祖也就是首代弟子,后来,“三山滴血”成为正一万法宗坛、神霄派及清微派宗坛传度弟子的法脉。

    正一派道士皆奉此“三山滴血派”为传承依据,凡学道弟子奏名之初,当依此派顺序取一字於法讳之中,否则非正一弟子。

    到今天,正一派道士皆奉此“三山滴血”为传承依据。

    在“三山滴血”后,这些道教宗门大多以正一自称,并沿用共同字辈,相互融合,界限越来越模糊,所以“三山滴血”字辈也被人称为正一“三山滴血派”,但是所含各宗门的核心道法和方术还是保持了各自的特色,并得以传承至今。

    那何为三山呢?

    古人行文中使用数词常为虚指,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,并不是绝对指三个人同行,在“三山滴血”中也如此。

    三山通常指龙虎山、茅山和葛皂山,后来又融合武当山等,在这些道教仙山洞府中一直都有人数较多的大规模教团。

    正一派在宋元时期繁衍最盛,其时,四大宗坛各自传箓,各有字派相承。

    元明时,这些教团逐渐融入正一派范畴,到元成宗大德八年,公元1304年,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敕封为“正一教主”,同时主领三山符箓。

    三山合一后,授箓统归万法宗坛,从而形成了三山一脉相传的嫡亲血派,众多正一符箓派便以此三山滴血派为宗,一代一代相传至今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,“三山滴血”和其所排列字辈对道教正一派影响之大。

    在正一派授箓的科仪经典《天坛玉格》中记载:此字派乃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,授与正一派萨祖师,凡有学道者,奏名之初,当依此派循序而取一字於法讳之中可也。

    直至今天,正一派弟子在传度授箓时都会依据“三山滴血”字辈而有相应的道名。

    可以说,“三山滴血”为正一派弟子传承法脉,彼此加强沟通和联系,促进道门团结等诸多方面起到了极其巨大的作用。

    以上就是正一派三山滴血的介绍,至于全真我就不再赘述了,简单说两句啊。

    全真教是宋代王重阳真人创立的,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,即以“三教圆融、识心见性、独全其真”为宗旨,故名全真。

    全真教尊东华帝君、钟离权、吕洞宾、刘海蟾、王重阳为五祖,传北七真,即全真七子:马钰、谭处端、刘处玄、丘处机、王处一、郝大通、孙不二。

    又有南七真:张伯端、刘永年、石泰、薛道光、陈楠、白玉蟾、彭耜。

    南北宗合并后称全真道,元代中后期又合并了真大道、楼观道和部分净明道,成为唯一的一个丹鼎大派,与符箓大派正一道平行发展。

    简单来说,全真修内丹,正一重符箓。

    而且全真的儒释道三教合一,也不只是说说而已,重阳祖师就提倡三部经书:道德经、心经、孝经。

    当时听马叔讲了全真和正一的故事,于是我琢磨了一下,便问马叔,如果入全真的话,是不是就不耽误我修佛了?

    因为全真是儒释道三教合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
热门推荐
叶凡唐若雪 总裁,宠妻请节制 压寨先生 不一样的日本战国 拯救关山小队,她是认真的 大国实业